
10月13日,大安市農機管理總站在市百萬畝保護性耕作示范應用基地開展吉林·大安玉米窄行距“3+1”種植模式測產暨現場觀摩會。
參加現場會的有市政府分管農業副市長王敬東同志,農機管理總站站長張鳳岐同志、大安市工信局、大安市老科協、大安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全市18個鄉鎮分管農業領導、農機站長、種植大戶代表及農機管理總站全體同志。
現場會由市農機管理總站保護性耕作技術指導小組組長、“3+1”工作團隊秘書長徐麗艷主持,市農機管理總站副站長、“3+1”工作團隊隊長李鳳臣講解玉米窄行距“3+1”種植模式技術流程、現場觀摩“3+1”種植模式和傳統保護性耕作種植模式。
玉米窄行距“3+1”種植模式是今年春季大安市農機管理總站“3+1”工作團隊、吉林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和大安富垚農民種植合作社共同開展試驗示范,種植面積4公頃。經大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黑土地保護中心、農機推廣站六位專家現場測產,玉米窄行距“3+1”種植模式每公頃產量31960斤,保護性耕作“水肥一體化”種植模式每公頃產量30900斤,兩種模式相比增產1060斤;較同一地塊近3年最高產量增產3960斤,較去年增產6960斤,增產效果顯著。該模式情況如下:
技術流程:秋季收獲后(或春季)碎混—春季改進四行免耕機作業—藥劑除草—鋪設滴灌設備—病蟲草害防治—中后期水肥沖施—秋季測產—專用窄行距割臺收獲機機械化收獲。
技術創新:實現了“三改”:即改壟作為平作、改寬行為窄行、改漫灌為滴灌。
技術成果:破解了“三個難題”:通過固定車道作業,保持苗帶土質疏松,解決了機車多次碾壓苗帶土壤硬化板結問題;通過滴灌技術,實現水肥一體化,解決了水肥流失問題;通過無壟種植,解決了土壤流失問題。
未來,玉米窄行距“3+1”種植模式的實施和推廣,將增加玉米產量和農民收入、大幅度促進我省玉米產量安全。